龙湖区外砂街道是有名的草席之乡,织席业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人采用当地海滩盛产的咸草和黄麻线织成草席,并以其制作精美成为地方性名产。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如今,外砂织席的人家已寥寥无几。为了记录这一面临失传的工艺,记者近日专程前往外砂,拍摄织席的全过程。
这一日,记者来到龙湖区外砂街道下蔡村,穿过一条窄窄的小巷,好不容易在巷中找到一家制作草席的小作坊。在一部织席的席规前,下蔡村村民蔡雁齐和他的妻子正专心制作草席。两人分工合作,丈夫抬压席扣,妻子则负责用一支“席批”往织机中送草,配合得相当密契。
蔡雁齐的妻子说:“在席批的末端挂上这条草后,必须眼明手快将这条草准确穿过去。虽然现在我们相当熟练了,但偶尔也会出现失误。有时穿得不太准确,就得重新穿。”
穿草
扣压
一张草席的编织,就在穿草和抬压席扣中交替进行,显得单调而枯燥。而席扣为实木制作,相当沉重,操作时颇费力气,穿草则讲究眼明手快。
“编织的过程是很费力气的,我跟妻子要配合得好,不能有误差。我的席扣扣下去,她就要把草穿过来。有时稍不注意,手会因为被席批扎到而受伤。”蔡雁齐说。
手工织席费时费力,蔡雁齐夫妇一天只能编织两领草席。
外砂草席使用的原材料咸草
外砂草席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是咸草,咸草生长于海边湿地,外砂人很早就发现其编织的草席冬暖夏凉。不过,现在外砂本地已经不产这种咸草了。
据蔡雁齐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新溪就有这些咸草,后来因围海造地,咸草就消失了,现在他们用的咸草来自越南。
编织前期的挡草工序
织席之前,首先要对咸草按等级进行分类,行内话称为“挡草”,即挑掉已经折断的而留下品相好的咸草。最好的咸草用于制作较高档的“双绠席”,品质差一些的则用于制作普通草席。完成“挡草”后,还需要一个环节,才能开始织草席。
编织草席前咸草须先浸水,以防止断草
织席前,要用麻绳在织机上布好经线,然后才进入最为关键的环节——规席。规席前,需根据草席规格对木规进行调节。
草席的尺寸一般为1米、1.2米、1.37米、1.5米、1.8米和1.9米。
各种规格的草席
草席织出来后,要进行推席,然后进入印花环节。印花环节同样相当繁复。印花时需要七种颜色,而蔡兄所使用的颜料也颇为讲究。
外砂草席印花所使用的颜料
蔡雁齐说:“这些色料要加入酒,调配后就放在盘里来印。加酒后印起来比较有光泽,也比较明艳。”
蔡兄告诉记者,这些颜料属于矿物颜料,不易褪色,而且对人体无害。印花时需要借助七件模版,草席中间部分的图案还需要层层进行透色印刷,最多达七层。
为草席印花
外砂草席通常会印上花鸟、“双喜”等吉祥图案或吉祥语。而双凤朝牡丹这一传统经典图案则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经久不衰。
“双凤朝牡丹”是外砂草席的传统经典图案
印花完成后,还要将草席拿去蒸,印花才不容易褪色。草席经蒸炊后,再修剪一下毛边,就“大功告成”了。
修剪毛边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外砂织席业的高峰期,当时当地就拥有超过一千家的织厂作坊,并形成产业链。比如织席需要麻绳,由此催生了专门纺织麻绳的行当。如今随着外砂织席业的式微,只有极个别的老人才偶尔纺一些麻绳,来供应给本地仅存的几家织席作坊。
织麻绳
外砂草席品种多样,并且具有工艺精细、草质柔软、夏凉冬暖、经久耐用的特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峰时期,外砂草席甚至成为出口的大宗商品,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大受欢迎,是海外游子思念桑梓的一种载体。
由于受到竹席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外砂的手工织席工艺已日渐式微,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这种繁琐粗重的工作,导致工艺也面临失传。所幸在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外砂织席工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扩展项目,这对于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详情请留意今晚(2日)《民生档案》相关报道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供稿/《民生档案》
记者/林在鹏 陈少鹏
实习小编/传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