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历史建筑,往往因为主人精彩的人生故事而显得更有内涵。著名侨领杨缵文先生是新加坡八邑会馆创始人之一,他在故乡潮安庵埠留下了故居玉成内,老建筑精美的壁画和建筑艺术和书法让人驻足流连。
秋日的阳光下,杨缵文故居玉成内显得静谧古朴。据庵埠地方文化爱好者杨焕钿介绍,玉成内位于庵埠的东边,它的主体格局是四点金正主座,两边有两座从厝,前面有一个书斋,后面还有后包厝。
庵埠地方文化爱好者 杨焕钿
杨缵文故居分为老玉成和新玉成,据说老玉成是他的父亲留下的建筑,已经残破;新玉成则是杨缵文在1921年建设的,坐东南向西北,保存有大量精美木雕、嵌瓷、壁画、雕刻、书法等。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陈贤武告诉我们,杨缵文的父亲14岁就去新加坡谋生,然后创办了布行。因为他的父亲在新加坡劳累过度,所以杨缵文18岁时就继承了父业。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陈贤武
杨缵文从小就天资聪颖,国学造诣颇深。继承父业后,他又于1908年创“永元成”号、创“成美”金庄,打造黄金首饰,把家族产业做大,并跟随父亲为国家为家乡建设捐资出力,获得奉德大夫的封赠。
如今,历经百年的新玉成大夫第已经风华不再,但是屋顶上的嵌瓷和灰塑,仍然生动传神,屋内壁画也相当精彩。
庵埠地方文化爱好者杨焕钿介绍说:“玉成内的两幅壁画是用光绪年间浮洋大吴泥塑名家吴藩强的成名作画成的,一幅是双咬鹅,另一幅是吴藩强后来的成名作骑驴探亲。屋内的壁画除了有花鸟动物,还有类似哈巴狗这些具有西方色彩的图案。”
资料显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缵文已是新加坡著名潮籍实业家。他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热心慈善公益事业。
陈贤武说:“1926年汕头孔教会要创办一个学校,校长杨雪立去新加坡募捐的时候,杨缵文捐赠了七万元,使得杨雪立先生能够创办时中学校。时中学校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像高等教育的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先生就在这个学校毕业。到了1930年,杨缵文在庵埠创办了太和医院,向穷苦人家施医赠药。”
杨缵文不仅热心家乡慈善事业,对当时祖国发生的灾难,如1917年的天津大水灾、1925年的豫、陕、甘等省旱灾等,他也输款赈济。让人动容的是,这些事情杨缵文一坚持就是数十年。
“1918年潮汕的戊午大地震使南堤发生了崩裂,杨缵文就在新加坡成立了一个修堤七都委员会,发动捐赠40多万银元。这个南堤的修复工程一直持续到1949年”,陈贤武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杨缵文和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一起为抗日和民族工业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资料显示,由于两人交好,基本上陈嘉庚有活动的时候,旁边都有杨缵文的身影。抗战过后,杨缵文还急国内之所需,发动潮团把饭团通过海运运输到国内家乡。解放战争时期,饶宗颐先生在修《潮州志》的时候出现资金紧缺情况,杨缵文及时出资使修志工作得以继续。而作为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的倡建人,中华总商会连续30多年的主要成员,他逐渐成为新加坡华人侨领,在新马华人社会中享有很高威望。1967年,杨缵文在新加坡去世。
如今,新玉成已经没有杨缵文的直系后代,对于这处老建筑的主人,住在里面的居民也只听闻过他的声名,未见过其人。玉成内居民杨楚钿在这里面住了快70年,她记得刚搬进来的时候,这里面的金漆木雕特别好看,后包的房间都有配套的楼梯。
玉成内居民 杨楚钿
新玉成尤为精彩的部分还有书法。在一幅近3米的闪门上,有一段当时彩塘宏安的文化人许汝群写的文字,耐人寻味。这段文字是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杨缵文的心态:虽然他知道富贵荣华只是一时的,但还是希望能够“耀后世而垂无穷”。
如今,杨缵文故居玉成内已无他的直系亲属居住,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怀,仍让故居瞻仰者肃然起敬。
详情请留意今晚(10日)《民生档案》相关报道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供稿/《民生档案》
记者/李君 少鹏
实习小编/传熹